top of page

色調的合理性 ﹝二﹞

上一篇提到,色調的合理性某程度是指畫面色調是否統一協調,畫面中的色彩能否在偏向某一色調的同時又保持恰當的界線。上一篇是關於觀念,這一篇是關於一些技巧和方法。只有把握兩者,調色時才能得心應手。


一路以來,筆者使用的調色方法也不斷改變,以下會分享筆者曾經用過的工具,並配合照片加以說明。


軟件:Adobe Lightroom 5

原圖 ﹝拍攝後不經調整以Lightroom輸出﹞:

1. 白平衡工具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嘗試調色都是以白平衡工具去做。本來白平衡工具是用來修正白平衡,例如攝影失誤,或拍攝現場光源複雜使相機和攝影師難以在現場作出判斷時,後期可於電腦修正。不論偏藍或偏黃、偏綠或偏紫,只要把標記拉向相反方向就可作出修正即可。


後來人們反其道而行,把標記拉向對應方向來調出某種色調。因為效果明顯,方法也不難理解,所以很多新手教學都有提及關於以白平衡工具調色改變相片氣氛的內容。筆者把標記拉向黃色,增加色溫 ﹝K=5900﹞就得到以下相片:

可是這個方法也有弊處。大家可以留意到上圖檀香和廟宇黃色地方的部分比原圖同一地方的顏色濃烈了很多,看起來有少許不自然。因為白平衡工具是把畫面整體拉向該色調,所以若畫面上有本來是該種顏色的地方就會變得更濃。筆者在這情況就會配合鮮艷度和飽和度工具去調整。

降低鮮艷度和飽和度可以減弱畫面中各種色彩的獨特性,好讓它們更好地依從調配的色調。如下圖筆者把飽和度降低至-20:

我們可以見到這次畫面泛黃得來,檀香和廟宇黃色地方部分的顏色卻沒有溢出來。儘管如此,以這種方法調出來的畫面好像來來去去都是這樣,色調太單一而沒有層次。


2. Split Toning

Split Toning是一個處理照片亮部和暗部色調的工具。使用Split Toning可以在調色時避免某一種色調套用到整個畫面上。相比白平衡工具,在處理色調方面Split Toning更靈活。

Highlights和Shadows旁的小方格是用來挑選顏色用的。點擊下去就會出現如上圖所示的色板。在色板上就可以挑選一種顏色作為亮部或暗部的色調。除了在色板上面點選外,也可以利用Hue和Saturation杆去選。Hue控制色板的橫軸,拉動標記可以把點選顏色由紅變到紫;Saturation則控制色板的縱軸,拉動標記可以改變點選顏色的飽和度。另外Balance杆是控制畫面亮部和暗部的界線用的。例如把標記拉向左 ﹝暗部方向﹞,Lightroom將視更大範圍為暗部來套用暗部的色調。以同一幅圖為例子,若果希望畫面泛黃得來而檀香和廟宇部分的黃色不會溢出來,那只需令暗部偏黃,然後調整Balance杆即可。


除了控制局部的顏色,更多人會使用Split Toning去令畫面擁有兩種色調。有時可能是為了色調不用太單一,更有層次,也可能是為了特別效果。下圖筆者用Split Toning使暗部偏黃,亮部則加了一點點綠:

3. RGB曲線


曲線工具多用於增加畫面對比度方面,但其實它也可用來調整色彩。


Adobe RGB,sRGB 和CMYK都是常見的色彩空間,sRGB更是用於大部分網路顯示上。Adobe RGB和sRGB都是建構於RGB色彩模型上的空間,同屬加色混色法,至於分別就不在這裡詳述了。加色法的意思是,和光線一樣,色彩會愈加愈光,所以當R ﹝紅光﹞、G ﹝綠光﹞和B ﹝藍光﹞混在一起會成為白光。其他混色效果見下圖所示:

Source: http://dba.med.sc.edu/price/irf/Adobe_tg/models/rgbcmy.html


使用Lightroom和Photoshop ﹝Adobe RGB或sRGB模式﹞時,畫面上的顏色就是以紅色、綠色和藍色疊成,拉動各自的曲線就可以改變該色板的亮度,從而改變顏色。把紅色曲線拉高,增加紅色的明度,畫面就會泛紅,反之就會偏青。綠色曲線可控制偏綠或偏洋紅,藍色曲線則可控制偏藍或偏黃。

其實白平衡工具和Split Toning都是透過改變RGB色板去改變色彩,但直接拉動曲線來改變色調的靈活性就更高,因為理論上曲線上的每一點都可個別處理顏色。


筆者拉高綠色曲線使畫面整體泛綠,再把藍色曲線亮部部分拉低,令畫面高光位帶一點黃。再用曲線修飾曝光和對比,降低點飽和度,最後成品如下:

------------------------------------------------------------------------------------


由白平衡工具到RGB曲線,大家可以見到能控制的系數愈來愈多。能控制的因素愈多表示色調的變化可以愈多,能調整的位置也愈仔細,但同時也愈難控制。


每個人對色調的喜好也不同,但我們懂得分辨哪種色調是討喜的。如上一篇所述,畫面中的色彩是有一個既定的關係所在,即筆者所指的合理性,但每一個人對那個關係的理解也一定不一樣。


底片年代,每一卷底片的發色也不一樣,但我們看相片入面的世界時會覺得一切都很合理,那種色彩不會令我們覺得突兀。到數碼年代,透過後製我們很容易創作出各種不同的色調,但就會有調出突兀感的可能。後製調色易學難精,各種技法很容易掌握,難度是攝影師能否精準地去把握畫面中各色彩相互間的關係。這一點要靠攝影師的聯想和觸覺才能做到,而這種觸覺則依賴攝影師平日的觀察和思考培養出來。有了這份觸覺,配合調色的技巧,才能把心目中的畫面充分表現出來。對色彩有了敏感度,色彩互相的關係有照顧到,那麼就算色調是多麼突特,看起來也依然會合理。筆者也不斷去改善調色技巧,由只用白平衡工具到現在主要使用RGB曲線,來配合表現心中所喜愛的色調。


使用哪一種工具不是重點,重要是哪一種工具最能協助你調出心中理想的畫面。


筆者也有很多時候調不出心目中的色調,除了技法要繼續改進以外,前期的工作當然也是因素之一。


對!因為寫文章次序的關係,可能令大家誤會我是一個只顧後期工作的攝影師。但其實我前期後期工作也同樣重視,後製調色只是使作品完整的其中一步,假如畫面本來就不好看,更多的調色也於事無補。筆者面對拍不好的相片根本就提不起精神,也沒有靈感去做任何調色的工作。有機會在稍後的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前期工作的話題。

------------------------------------------------------------------------------------


筆者寫關於攝影的文章,是希望以更多方法接觸更多人。為了「追夢」,什麼方法都要嘗試,希望大家支持。更多我的作品,可以到我的Facebook Page瀏覽,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fai.donutphotography


喜歡我的作品,可以給我一個like,支持一下我,感謝。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